CN / EN

国家计委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


     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应对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巨大挑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国家决定 " 十五 " 期间加强 "211 工程 " 建设,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 "211 工程 " 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 "211 工程 "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自 1995 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立足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建设的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为我国在新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筑了重要阵地,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骨干工程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动工程。" 211 工程 " 已顺利完成 " 九五 " 期间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二) " 十五 " 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迎接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1 工程 " 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为我们有力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加快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使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跃上新的发展平台。按照国务院批准的《 "211 工程 " 总体建设规划》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 "211 工程 " 的建设。
 (三)加强 "211 工程 " 建设,进一步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是贯彻江泽民同志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对于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增强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较大幅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 "211 工程 " 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上质量、上水平是 " 十五 " 期间“ 211 工程”建设的宗旨。坚持重点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把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先搞上去,使其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水平冲向国际前沿领域,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为创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大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扩大开放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全面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开发全力转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的轨道上来,引导高等学校更强有力地为国家尤其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继续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高标准、高水平,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兴、交叉学科,努力使一些学科或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以创新的思路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四)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提高全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和文献信息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以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五)提升高等学校科研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方向,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致力于解决科技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创造出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三、加强 "211 工程 " 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继续重点建设 "211 工程 " 院校,使其中大多数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力争使其中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布局和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等教育重点学科体系;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步伐,增强全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及图书数字化资源的服务能力,构建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共享体系,使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环境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建立起辐射全国高等学校、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信息服务平台。
 (二)建设任务
 1 、重点学科
 ——" 十五 " 期间着力建设和发展 800 个左右 " 211 工程 "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对 " 九五 " 期间已建设的且需要加强发展的 "211 工程 "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继续进行支持;另选择一批新的学科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信息、生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学科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的人文、社科学科,力争使其中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比较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
 ——充实和改善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基地的现代化装备水平。
 2 、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速地区主干网升级工程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八大地区主干网升级,为 "211 工程 " 学校及全国所有高等学校日益增长的高速接入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同时加强 36 个主节点的接入能力、网络管理能力、安全防范能力和重点学科公共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尽可能使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用光纤直接引接到其所在城市的主节点。
 ——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二期工程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引进数据库的建设和服务,建设中文全文数字资源、数据仓库、数字图书馆基地、联机编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省级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促进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支持 " 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 " 的实施,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数字资源支持,推动图书数字化资源的共享。
 ——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
 为有利于重点学科的优质教育、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及仪器设备的购置,建立分层次的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并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环境和名师名课等共享资源体系,形成高等学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3 、 "211 工程 " 院校整体建设
 围绕对重点学科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加强 "211 工程 " 院校的整体条件建设,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发挥 "211 工程 " 院校对整体高等教育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建设资金安排及相关政策
 (一) "211 工程 " 建设的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中央安排专项资金 60 亿元,其中由国家计委安排 25 亿元,财政部安排 25 亿元,教育部在 2002 年《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安排 10 亿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安排配套资金,相应加大投入力度, "211 工程 " 院校也要自行筹集一定的建设资金。同时,鼓励引入社会和境外资金。
 (二)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主要用于相关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中央专项资金的分配,将结合 " 九五 " 期间 "211 工程 " 资金安排、《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投入情况和 " 十五“ " 期间加强建设的具体任务,进行统筹安排。
 (四)根据建设任务,对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 "211 工程 " 院校(重点学科和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分别安排中央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但仍统筹安排在高等学校中进行建设,以实现有效使用和发挥综合效益。

 五、建设程序与组织管理
 (一)继续将 "211 工程 " 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从 2002 年起实施。
 (二)由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协商决定项目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部际协调小组下设 "211 工程 " 办公室,具体负责 "211 工程 " 建设项目的日常实施管理和检查评估工作。
 (三)根据国务院审定批准的《关于 " 十五 " 期间加强 "211 工程 " 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编制 "211 工程 "" 十五 " 中央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并具体部署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
 (四) "211 工程 " 项目按基本建设程序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审批和管理。有关高等学校(或项目单位)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 " 十五 " 期间加强 "211 工程 " 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一委两部 "211 工程 "" 十五 " 中央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编制其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教育部审核后,由主管部门会同教育部报送国家计委、财政部,由国家计委审批。按照国家计委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对各自所安排资金的具体项目和用向进行审核后,在年度计划中安排下达。具体项目初步设计和工程概算由国家计委委托有关部门审核批复。
 (五) "211 工程 " 建设项目均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各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工程建设要求,落实项目法人组织和代表及其承担的责任,切实抓好所属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建设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届时将对项目进展和完成情况组织检查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