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211工程”与学科建设简报第4期


“211 工 程”与 学 科 建设

简 报

第  4  期

中国政法大学“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2007年3月

――――――――――――――――――――――――――――――――――――――――――――

目   录

●我校完成2005年“211工程”建设项目结项工作

●我校顺利完成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上报工作

●我校召开2005年“211工程”建设项目专家验收会

●最新动态

我校完成2005年“211工程”建设项目结项工作

按照教育部“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的统一要求,我校“211工程”项目建设于10月份完成结项工作,并向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递交了总结报告。

    为了顺利完成2005年“211工程”建设结项工作,我校“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组织“211工程”有关子项目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布置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总结工作。校“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曙光教授强调,各子项目要严格根据上级通知精神,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地做好总结工作,力争圆满完成我校2005年“211工程”项目建设任务。

各子项目负责人在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精神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对本子项目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就本项目的建设任务、具体指标完成情况、建设效益、标志性成果以及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等事项制作了总结报告。校“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汇总各子项目上报的材料,对全校“211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整理。

“211工程”项目建设总结工作的完成,标志着我校2005年“211工程”项目建设接近尾声。2005年,我校“211工程”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计划,产生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我校顺利完成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上报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和学位中心《关于报送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有关材料的通知》要求,我校于2006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我校参加本次考核评估的学科有法律史学和诉讼法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各学科的学科水平和5年(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来的建设成效。学科水平主要从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条件建设5个方面进行评估。建设成效主要对照本学科的“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从建设目标、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与贡献、条件建设、资金完成情况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

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是衡量高校办学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结果,直接决定着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进而影响到我校建设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在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和法律史学研究院、诉讼法学研究院的密切配合下,经过细致审查、精密论证、修正完善,顺利完成了法律史学和诉讼法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的材料编制工作,并于2007年1月18日上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我校召开2005年“211工程”建设项目专家验收会

2007年1月23日,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汇报会在学院路校区举行。校“211工程”领导小组邀请以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为组长,戴玉忠、刘剑文、李一军、叶继元、谢庆奎、李红宇七名校外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我校2005年“211工程”建设进行验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的赵玉霞处长参加了汇报会。我校校长、校“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徐显明,副校长、校“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勇,副校长、校“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桂琳、张柳华、张保生,副校长马怀德、高浣月,各子项目负责人及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审计处、发展规划处和“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参加了此次验收汇报会,会议由张桂琳副校长主持。

徐显明校长首先致辞,向与会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校外专家表示感谢。接着,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概况,回顾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发展历史,并指出未来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争取把中国政法大学办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他说,中国政法大学和十几年前相比,在学生规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力求在校园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小而美,特而强”的法科强校,并争取把法学学科办成国内最强的学科。他强调,在学科建设上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在学科的分布上,将学校现有学科分为主体学科、关联学科和支撑学科,鼓励关联学科和法学学科交叉,并通过支撑学科促进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人才的培养;二、学科建设要三要素并重,主体要素(师资队伍)、客体要素(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培养齐头并进、相互配合;三、在资金投入上坚持锦上添花,扶强不扶弱。最后,徐显明特别指出在学科交叉性和关联性上我们已经取得具有显示度的成绩,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对我们的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检验,为我们未来的学科建设提供建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 “211工程”建设整个历程做了简要介绍,并指出,“211工程”建设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希望我校在“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上能够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朱勇代表学校从总体概况、建设成效、建设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和设想四个方面向验收组专家汇报了我校2005年“211工程”的建设情况。他说,我校“211工程”建设从立项以来,校“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并且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规范“211工程”专项资金的使用。通过2005年“211工程”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我校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立法活动,取得了若干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扩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多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校法学一级学科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科研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通过2005年“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我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办学条件和科研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总之,通过2005年“211工程”建设,我校综合办学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各方面的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之后,各子项目负责人向专家组汇报了各子项目的完成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财务处和资产处负责人也分别对资金使用情况和设备购置情况向专家们进行了汇报。

下午,验收组专家在听取了各子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后,检查了“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及仪器设备购置使用情况,考察了部分建设项目成果,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议。评议结束后,王晨光组长代表验收组全体专家宣布评审结果,他说,通过2005年“211工程”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产生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在此基础上,专家组对我校未来的“211工程”建设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的整合,突出学科特色,鼓励交叉学科研究;(2)大幅度增加投入,积极改善基础办学、科研条件;(3)持续增加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图书资料建设的投入,提高信息资源、图书资料和设备的共享水平,保证公共服务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他们希望中国政法大学在2005年“211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向建设高水平知名大学的方向迈进。

最后,徐显明校长总结讲话。他对专家组给我校2005年“211工程”建设做出的全面肯定表示感谢,他说,各位专家能够理解我校在建设上的困难让我们很受感动,同时专家提出的三点建议也指出了我校“211工程”建设上的三大不足,为我校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希望专家能够与我校保持密切联系,为我校“十一五”“211工程”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最新动态:

1、我校完成“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关键,学科建设规划则是关键中的关键。为了顺利完成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召开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圆满完成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工作。

2、《中国政法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起草完成并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

    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的结构与布局,全面建立国家、省部、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依据《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我校学科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色,完成了《中国政法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提交校长办公会讨论,并原则通过。

3、我校公共管理学科完成教育部评估,并获得较高名次。

2007年3月20日,教育部学位中心正式公布了2006年5月启动的全国第二轮第一批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公共管理学科参加了此次评估,并取得了第19名的较好成绩。

在此次参评的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中,全国高校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13个,参加本次评估的有11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24个,参加本次评估的有8个;还有10个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和15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参评单位共44个。

我校公共管理学于2003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能够在44个参评单位中获得较高的名次,充分说明了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综合实力,并完全具备了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能力。

教育部学科评估工作由教育部学位中心自主开展,各单位自愿申请参加,其目的是为教育机构了解自身学科整体水平、分析学科建设状况提供参考。